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,承担着物理防护、体温调节、感知及等关键功能,一直是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。近年来,3D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替代物构建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,为药物测试和严重皮肤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。
近日,发表在Mater Today Bio上的一项研究3D bioprinting of a perfusable skin-on-chip model suitable for drug testing and wound healing studies提出了一种构建可灌注3D化皮肤模型的创新方法,为皮肤组织工程研究带来重要突破。
该研究采用两种生物墨水构建皮肤模型:甲基丙烯酰化明胶(GelMA)用于真皮和表皮层,泊洛沙姆F127作为牺牲材料用于血管通道的形成。模型整合了三种细胞类型,包括新生儿包皮成纤维细胞、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,以建立仿生皮肤结构。通过牺牲生物打印技术,成功开发出具有血管化结构的皮肤模型,可用于高级体外研究和再生疗法。
研究中,8%(w/v)的GelMA(G8)用于真皮层,15%(w/v)的GelMA(G15)用于表皮层,40%(w/v)的泊洛沙姆F127(P40)作为牺牲材料。GelM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、无细胞毒性,且含有用于整合素结合的精氨酸-甘氨酸-天冬氨酸(RGD)基团和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的基团,有利于细胞黏附和迁移。泊洛沙姆F127具有独特的热可逆性,在20℃以下液化,在较高温度下凝胶化,适合作为牺牲材料构建精确的血管通道。
生物墨水的表征结果显示,G8和G15的溶胀率存在显著差异,分别为9.19±1.01和6.45±1.42,表明较高的GelMA含量会降低溶胀率。原子力显微镜测得的杨氏模量显示,G8为8.65±0.81 kPa,G15为17.66±0.77 kPa,这种刚度差异模拟了体内皮肤各层的物理特性。打印性参数(Pr)在优化的打印条件下,G8、G15和P40分别为0.92±0.2、0.93±0.1和0.95±0.05,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打印精度。流变学测试确定了G8和G15的溶胶-凝胶转变温度分别约为24℃和28℃,为打印参数设置提供了依据。扩散系数测量显示,两种水凝胶对不同分子量葡聚糖的扩散能力无显著差异,确保了营养物质和因子在材料中的有效传递。